查看原文
其他

【主题书单】世间情爱她都懂,却始终未得一心人(文末书单推荐)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鲁豫有约 Author 鸽子


上周五,一部纪录片在影院低调上映。

目前上映八天,豆瓣评分8.1,票房三百万。排片从开始的1%变成了现在的0.4%。

《掬水月在手》,片中的女主是——如今已96岁的叶嘉莹。


一生经历战乱、漂泊、忧患,她在诗词中找到归宿、陪伴和安慰。


也许你对她的名字不太熟悉,但你该看看她的故事。

文|鸽子


“捧起一把水来,天上的月亮就倒映在水中。水里的光影离你很近但又离你很远。我觉得天下的美都在于一种‘距离’,在你的想象之间,可望而不可及。”

叶嘉莹这样解释电影片名《掬水月在手》。


电影上映后,有人打出低分,觉得“太散了”。

片中有大量的空镜头。

荷花、石窟、划船的人、水中的倒影。照现在话来说,没什么“信息量”。


有时叶嘉莹吟诵的是一首诗,屏幕上出现的却是另外一首,也被吐槽不够“观众友好”。

梁文道和导演陈传兴对谈,聊到这个问题。

 导演陈传兴 
 代表作品《他们在岛屿写作》

“怎么是这样一部电影?为什么有这么多空镜?”

它不是完整的传记,没有满足观众对传记片的需求,但梁文道说,相比平时那些很详尽,把话都说尽,人笑的时候恨不得把“哈哈哈”打在屏幕上的电影,这部电影让他看到“月”。

陈传兴说,那些没拍进去的东西,比如叶嘉莹为什么被抓,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她如何“度过这个劫难”。

这才是“月”。

而那些留白,“意在言外”

 叶嘉莹和陈传兴 

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关于叶嘉莹,那些“留白”里的故事。

01

1924年夏天,叶嘉莹出生于北京一个大户人家的东厢房里。

家中大门宽阔,悬着“进士第”的牌匾。


叶嘉莹家族本姓叶赫那拉,与纳兰性德同宗。

小时候,叶嘉莹被关在家门里长大,当时小女孩们会的游戏她都不会,只会“读诵诗歌”。


背诗背得多了,就自己开始作诗。伯父会给她指导一下平仄。

别人家的孩子踢键子荡秋千的年纪,她已经能对着院子里的蝴蝶写出“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这样的句子。

只是,这样的日子没能持续多久。

战火纷飞的年代,个人的命运难由自己掌控。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她在家中,可以清楚地听到卢沟桥的炮火声。

城市接连沦陷,日本官兵在街上唱着《支那之夜》庆祝。课本上关于侵略的部分被要求涂改、撕毁。

叶嘉莹的父亲在国民政府的航空部门做事,抗战期间随着国民政府步步南迁,渐渐与家中失去联系。

不知道丈夫的死活,叶嘉莹的母亲忧思成疾。

听说租界里的外国医生做手术做得好,叶嘉莹母亲去天津租界做了手术,结果手术感染,死在了从天津回北京的火车上。

彼时的叶嘉莹才17岁,家中还有两个弟弟。

死去的人不能再进家门,叶嘉莹带着衣服去给母亲穿上。直到现在,她都记得当时最让她难过的,是钉子钉在母亲棺木上的声音。

父亲毫无音讯,母亲去世,还没成年的叶嘉莹遭遇了人生中第一个重大打击,她写下八首哭母诗,在诗中表达自己的遗憾和伤痛——

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


只能说,还好有诗词。

也因为伯父的帮助,她得以继续完成学业和生活。

1941年夏,她考取了辅仁大学的国文系,师从古典文学大师顾随。六年后,她以国文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是顾随最得意的弟子之一。


02

家没了,爱情呢?

叶嘉莹在接受《鲁豫有约》采访时说过,自己这一生从没谈过恋爱。

她心目中的爱情,是民国初年词人吕碧城说的“不遇天人不目成”。


“我如果不是遇见一个我真的欣赏,觉得很好的人,我不会把我的眼光投注给他。我想你既然没有这种意思,你跟人家谈,浪费人家的感情也是不对的,你本来不动情也不动心,你跟人家谈什么呢,当然就不用进一步了。”

她的丈夫则是中学时一个女老师的堂弟。

认识叶嘉莹之后,他时不时去找她,后来他工作丢了,贫病交加,叶嘉莹想,大概是因为他总来找我的缘故。

后来有人给他找了一份外地的新工作,他借机会找叶嘉莹摊牌,“你答应我,我就去工作。”

叶嘉莹答应了这门婚事。和爱情无关,只是“讲义气”。

1948年,她遵守承诺去南京完婚。

丈夫当时在国民党海军供职,不久,蒋介石政府节节败退,叶嘉莹只能跟丈夫一同去了台湾。


1949年8月,他们的大女儿降生。

12月的一天,天还没亮,一群官兵抓走了丈夫。转年,叶嘉莹也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抓捕入狱。

她当时还带着吃奶的孩子,人家大概是瞧她可怜也掀不起什么波澜,就把她放了。

没了工作,也没了收入,她只能带着还在吃奶的女儿投奔了丈夫的姐姐。

丈夫的姐姐家没有多余的卧室和床铺给她睡,她带着女儿,在狭窄的走廊里搭地铺,度过了一个暑假。

白天的时候,为了不打扰人家,她就把女儿带出去,夏天很热,她到树荫底下徘徊,有时候会走很远的路去打听丈夫的消息,可惜什么消息都没有。


如此艰难的境地,她仍旧没有倒下。

经人介绍,她到了台南的彭化女中教国文。


那时女儿刚满周岁,她找了个本地的女孩帮她带孩子,女孩有事的时候,她只能把女儿带到课堂去。

女儿大部分时间还算乖巧,想去厕所的时候,叶嘉莹就和学生们说声对不起,带女儿去厕所。

1952年,被关押三年的丈夫终于被释放,可却性情大变,性格变得异常暴躁。


严重的时候,她甚至想过:哪一种自杀方式,是最没有痛苦的?

也有人问过她:为什么不选择离开他?

她说自己是“旧的女子,还有父亲和两个女儿。”

“既然结婚了,就要承担一切。”

这次救她的,仍是诗词。

王安石有首诗写“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

她记错了字,但这不妨碍她因此谅解了她的丈夫,觉得他也有他的难处和痛苦。

03

1966年,叶嘉莹以台湾大学交换教授的身份赴美国讲学先后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


1969年,她前往加拿大讲学,随后全家在温哥华定居,她成了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教授。

中国加拿大建交后的1974年,她申请回国探亲,飞机靠近北京时,她远远看到地面上的一排灯火,她想,那是不是西长安街呢?

那是她长大的地方。


半生艰难,生活似乎终于开始对她展现出仁慈的一面。

1976年,她去美国参加一个亚洲的学会,往美国飞的时候,她先到多伦多去看了大女儿,又去美国看望小女儿。

飞机上她忍不住在想,过了这痛苦辛劳的几十年,两个女儿已经成家,她终于可以安度晚年了。

在多伦多,她还和大女儿说:你该生个孩子了,如果没时间照顾,等我退休了可以来帮你。

可这个朴素简单的愿望没能实现。

那之后没多久,她收到大女儿和女婿车祸双双去世的消息。

她觉得自己一生辛劳,什么都落空了。

《哭女诗十首》里写道“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老瘁竟何为”。

《掬水月在手》的副导演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说:她觉得上帝听到了她的心愿,但是她有未完成的任务,所以带走了她的女儿。”

就像王国维所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她的“小我”被彻底打破了。她接过诗词传承的使命,诗渡她,她来救诗。

之后多年,她利用假期的时间回国讲学,不要报酬,旅费也自掏腰包,只为了“传承”。


她在《掬水月在手》里说——

“我留下的这一点海上的遗音,也许将来有一个人,会听到,会感动,现在的人不接受也没关系。”

04

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一位古典文学院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身上的头衔不只这些。


但她最喜欢的,仍然是“教师”。



她的课,总是那么受欢迎。


白先勇曾经逃课去听她的课。


她讲课的大阶梯教室里,过道上,讲台旁,甚至窗台上都坐满了学生,等她来了,大家要闪着地方,留出她下脚的地方。



还有人为了听课,去做山寨的“听课证”。

上个月10号,她给南开大学的新生讲开学的第一课。

坐在轮椅上的她调侃,自己的头发好像还黑了一些。

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她始终坚持站着讲课,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那是她对诗词的敬意。


这几年,她几乎陆续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设立奖学金,支持古典文化研究。

被人问起,她只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


她个人的生活极节俭。

“芹菜,蚕豆,彩椒,一碗米饭”,就是她的一顿午饭。



小女儿在国外定居,她说自己不需要人陪,因为她有诗词为伴。


《掬水月在手》里,叶嘉莹加拿大的朋友接受采访时说:

我对她也没有说very close那种关系,只是偶尔互通电话,确认对方还活着。
你要说我对她有什么感觉,就是她就是一个存在。她在那里。
经历了那么多,她怎么能挺过去呢?她女儿女婿走了那阵子,有人在亚洲中心见到她,说叶先生来上班了。
她迎面走来,看见大家,眼眶一红,但也就是那样了。
一个人把自己退到了一个位置,对于每件事情统一的态度。
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君子呢?


诗人席慕容说:

有一个世界虽然大家都不相信,都觉得不在意,可那个世界才是真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以最后立足在这个地球上,不会衰亡的那个世界,那是叶老师给我们看到的世界。


叶嘉莹创造了一个名词,叫“弱德之美”。用来诠释中国古诗词的美感。

很多人在她身上看到了这种美。

她默默地承受一切,但是从不跌倒,还要在承受之中走自己的路。

她说:命运把我放在哪里,我就落在哪里,就在哪里开花。

电影的海报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一世多艰,是诗词救了她。


------------------------
注|文章配图来自《鲁豫有约》 《国家记忆·传薪者诗词留香叶嘉莹》《掬水月在手》、《掬水月在手》新浪微博、预告片等及网络,图片不为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参考资料:梁文道陈传兴对谈、鲁豫有约、国家记忆·传薪者诗词留香叶嘉莹、《要见天孙织锦成》——我来南开任教的前后姻缘、中国青年报:《叶嘉莹:把不懂诗的人接到诗里来》。

馆藏图书推荐

《给孩子们的诗园.古诗卷》

作者:叶嘉莹主编 ,  高昌赏析

出版社: 天天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7

索书号:I222/6444

馆藏地点:少年儿童图书借阅室

本书收录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登幽州台歌》《过故人庄》《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等古典诗歌,并对每首诗作了注释和赏析。 


《小词大雅: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

作者: 叶嘉莹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索书号:I207.2/6444

馆藏地点:中文图书借阅室

词,是一种传统的文学体裁。因为它篇幅短小,且常常描绘文人眼中难逃浮浪浅薄的美女和爱情,历来被称为“艳科”“小词”。小词如何从爱情的品格升华到人生的境界,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修养?读者又如何能够从小词中领略这种修养和境界?叶嘉莹女士将为您细细评赏,虽小词,大雅存焉。


《给孩子的古诗词》

作者: 叶嘉莹选编 ,  张静整理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索书号:I222/6444

馆藏地点:少年儿童图书借阅室

《给孩子的古诗词》共收录作品218首,不同风格的177首中国古代经典诗作、41首经典词作,以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带给孩子感动和召唤,提升孩子的心灵品质,培养他们成长为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给孩子一部好作品”,实现编者长久以来的夙愿。


《人间词话七讲》

作者: (加)叶嘉莹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索书号:I207.2/6444

馆藏地点:中文图书借阅室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也是晚清以来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它的文辞优美,但因为它的解说方式是中国传统的感悟式的意象批评,所以一般读者不易读懂。《人间词话七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著名词学大师叶嘉莹的讲内容。作者以深入浅出和典雅细腻的文字,为读者讲述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著名的“境界”说、词与诗的美感特质的区别,及历代著名词家词作。第二部分为人间词话原文。



主题书单

【主题书单】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的里程碑(文末书单推荐)

【主题书单】小学一至六年级推荐阅读书单,建议收藏!

【主题书单】在粤考察两天,总书记这些金句寄意深远(文末书单推荐)

【主题书单】超23万赞!青岛一幕看哭无数网友:这很中国!(文末书单推荐)

【主题书单】比《八佰》更惨烈的,是这段真实历史……(文末书单推荐)

汕图动态

【新语听书】一场改变世界格局的决战,揭开长津湖战役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贝贝国学 宅家课堂】二十四节气-立冬

【科普加油站】走进鲜为人知的“119”世界

【QQ阅读】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

延伸服务空间,推进分馆建设——市图书馆中共汕头市委党校分馆建成

数字资源

关注“汕头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打开“资源”,海量资源一手掌握!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汕头市图书馆


网址

www.stlib.net


电话

0754-88943002(读者服务部)

0754-88943017(信息咨询部)

0754-88943020(办公室)


地址

广东省汕头市长平路11街区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